友谊新闻
【我和我的祖国】医院图书馆随时代发展 为科研工作插上腾飞的翅膀
壮丽70年,奋进新时代。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,党和政府建立的第一家大型综合医院,国际银河线路检查中心随新中国的成立而创办,随新中国的成长而进步,随新中国的强大而发展。67年来,友谊医院与祖国共成长。
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,让我们随着友谊人的记忆,一同来感受仁爱博精的友谊精神、无私奉献的医者风范,也共同见证祖国医学事业的沧桑巨变。
医院图书馆随时代发展 为科研工作插上腾飞的翅膀
1952年6月19日,随着医院的建立,“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图书室”也正式成立,并逐步开展文献收集、整理和借阅工作。1953年底,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图书室升级为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图书馆。
图书馆最早订购的中文期刊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《大众医学》,人民军医社华东分社出版的《内科学报》(中华内科杂志的前身)和《外科学报》(中华外科杂志的前身)。目前可以查询到的中文期刊最早借阅记录为《内科学报》第7期,读者于1952年7月23日借出,应归还日期为1952年8月4日,由此可以推断图书室成立之初即开始了图书、期刊的借阅工作。
建馆初期,图书馆除了订购图书和期刊之外,还接收其他医院图书馆、编辑部捐赠交换过来的书刊。本馆最早的交换期刊为《山西医学杂志》1957年的创刊号,此外还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图书馆(当时为中央人民医院图书馆)赠送的《生物学通报》1956年4期;北京医院图书馆赠送的《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》1951年38卷1期。
为了满足当时苏联专家的需要,图书馆还购买了许多俄文图书、期刊和工具书,因此俄文文献也是国际银河线路检查中心图书馆的特色馆藏。当年图书馆设立在医院科研二号楼中。直到2012年,图书馆搬迁至教学楼,这些俄文期刊也随之迁移并得以保存至今。
1999年,图书馆开始了自动化建设,以往从现刊登到、期刊装订上架、新书入库要经历很多个手工环节,写很多张卡片,还要登记财产账。每年期刊装订入库,馆里的6名同志流水作业,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完成。图书馆实现自动化管理以后,期刊装订入库的时间缩短了一半,工作人员的采编工作也减少了很多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图书馆购买了MEDLINE光盘数据库和CBMDISC光盘数据库,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可以用它们为读者进行文献检索,虽然操作时需要一张张更换光盘,很不方便,但在当时,这已经是很先进的服务了。运用这个设备,读者不需要一本本翻阅厚厚的检索工具,也不需要拿小本子摘录需要的一条条文献信息。光盘数据库不仅提高了检索效率,也提高了检索的准确性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图书馆陆续又购买了清华同方的中文期刊全文库,团购了SPRINGER电子期刊库,并建立了图书馆局域网和图书馆网站。读者可以自行到图书馆检索、使用这些数字资源。虽然当时的全文电子期刊和图书的数据库数量比较少,还不能够完全满足读者的需要,但是相比较之前的文摘性数据库,图书馆的服务又前进了一步。
2005年,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与6家附属医院图书馆实现了电子资源的共建共享,可利用的数字资源越来越丰富。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在数据库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达到1200万元,购买中外文数据库60余种,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达到1万种。中外文电子期刊、图书、学位论文、循证医学库、多媒体资源等应有尽有,为首都医科大学科研、临床和教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支撑。
随着近些年数据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,医院图书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,由原来以纸本馆藏为主的传统图书馆,逐渐发展成为了以电子馆藏为主的数字化图书馆。无论从采编、流通等日常工作,还是从馆藏结构、服务方式、服务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医院图书馆相继开展了查新查引查重、文献传递、数据库使用培训等新型服务。
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图书馆的馆藏越来越丰富,服务手段越来越多样、服务范围也得以延伸,可以全方位、全天候为读者科研工作提供文献支持。读者在科室、在家中、甚至在国内、外进修学习,参加学术会议,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和利用图书馆购买的电子资源。医院图书馆的数字化为科研人员检索和利用文献提供了便利,为科研插上了腾飞的翅膀。
作者简介:吴晓海,中共党员,硕士学位,研究馆员,北京市图书馆协会副理事长。1993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图书情报系,并分配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国际银河线路检查中心图书馆工作至今,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。
1954年,毛泽东主席曾为友谊医院题词:“减少人民的疾病,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”。这是友谊人的初心,也是友谊人的使命。行进在新时代,我们承载着历史的荣光,肩负着未来的希望。奋斗的友谊人将继续弘扬“敬佑生命、救死扶伤、甘于奉献、大爱无疆”的职业精神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!(图书馆 吴晓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