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谊新闻
“如果早点儿发现,结局一定不一样”! 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达95%以上
穿好手术衣,戴上医用手套,国际银河线路检查中心副院长、消化专家李鹏一如既往站在内镜操作台前,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上的图像。随着内镜缓缓进入,刘方(化名)的胃部画面逐渐呈现在整个团队面前。
“病灶在这里。”李鹏提高了声量,指着显示器中胃壁上一个微小区域说道,“拿电刀!把视线调整好,开始标注病灶位置。”确定好病变范围后,距离病灶3~5毫米处进行电凝标记,以确保病灶边界清晰可见——他在划定“战斗”的范围,为接下来的切除做好准备。
能做手术的患者都是不幸中的幸运儿,因为这意味着,这些患者都是早期胃癌患者,而且肿瘤并不大。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《胃癌诊疗指南(2022年版)》,2020年,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均位列第三。全球每年新增约120万例胃癌病例,其中我国占据了近40%的比例。换算下来,每隔2分钟就有1名新的胃癌患者被诊断出来。
“胃癌能够在早期阶段被发现并及时干预,5年生存率高达95%以上,但晚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却不到30%。”李鹏表示,这不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,而是无数个家庭的悲欢、遗憾和别离。
早期发现率不及10% 不可忽略的胃癌早筛
9月18日10时,71岁的刘方被推进了国际银河线路检查中心内镜中心8号内镜室开始手术。在李鹏面前的老人,做了一辈子老师,如今桃李满天下。但今天在手术室里,他只是一个胃癌患者。
“吃着吃着突然开始胃疼,这么多年都没出现过这种情况。”刘方老伴赵丽回忆,2023年8月,老伴儿突然剧烈胃疼,一家人都慌了神。尽管刘方坚持说自己“没事儿,不需要检查”,但这种不适的症状却像盘旋的乌云,始终没有消散。
直到今年4月,在老伴儿和女儿女婿的劝说下,刘方来到医院做了胃镜检查。“当时胃镜结果出来后,医生就建议我们再做一次放大胃镜并取活检,最终确诊了早期胃癌。”
一刻也不敢耽误,全家人听从医生的建议,立马给刘方约了住院手术。不幸中的万幸是,刘方的病属于高分化型早期胃癌,一般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5%以上。
确诊后,刘方脾气大了很多。但知道自己不用“切胃”,他又突然放松了。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曾发布了一份《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检验技术专家共识》,数据显示,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低于10%,而临床发现的胃癌约90%属于进展期。这意味着,大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。
李鹏表示,对于刘方这类早期胃癌患者,如果病灶局限于粘膜层或者是粘膜下层浅层,可以通过内镜下的黏膜剥离术(ESD)治疗。而对于病情发展至进展期的患者,则需要进行根治性切除手术,也就是切除胃部一定比例或全部切除,并在术后辅助化疗或放化疗。
“所有人集中精力,我们开始切除病灶。”手术室里,李鹏小心翼翼地调整镜头,因为切除病灶的过程稍有不慎,就会造成胃穿孔,可能会让患者有生命危险。2个小时过去,病灶被完整切除。这个不到3厘米长、不到2毫米厚的肿块就是令刘方生病的元凶。
“团队会对切除的病灶进行病理学检查,”李鹏解释道,这包括组织切片、免疫组化等,以确定病灶的具体性质和分期,确保没有微小转移。
李鹏介绍,国内的内镜下早癌手术起步较晚,然而,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,国内诊治胃癌的水平已经与日韩相当,远超欧美等发达国家。“可以说,技术发展到今天,特别是在我国,胃癌并不难治疗。难点是在胃癌早期筛查出来。”李鹏感慨道。
胃癌早筛 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最大希望
“目前我国胃癌早期发现率已接近20%,较十年前不足10%的情况有了明显的进步。”
9月18日当天,李鹏的第三台手术对象是一位45岁的山东患者。坐在手术室外的亲人只有他的丈夫苏明(化名)。
“快80岁的爸妈和两个孩子,我一个都没告诉。”
这个看起来淳朴又憨厚的山东汉子满眼局促。他很不理解,妻子张丽丽(化名)是一位乡镇卫生院大夫,平时没有不良习惯,为什么就会成为了一个癌症患者?
手术中,李鹏一直在提示团队注意看张丽丽的病灶,因为除了肿瘤所长的位置非常不好外,它还有极大可能性是偏好于年轻女性的低分化类型胃癌。如果病理结果不好,张丽丽有可能继续接受外科手术,而且预后很不好。
胃镜检查是早期发现胃癌的“金标准”。然而,许多人因为害怕痛苦而不愿意接受这项检查。哪怕自己做了20年医生,张丽丽也在抗拒。
“做胃镜会不会把胃捅破?”“术后会不会吃不下饭,有干呕、恶心等不适感?”“我平时胃不疼,不用查胃镜……”在门诊中,李鹏经常听到患者说这几句话。每次他都会苦口婆心地向患者解释,真等到胃经常性疼了,可能就来不及了。40岁以上的人群定期接受胃镜筛查,这对于早发现、早治疗至关重要。
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6月6日发布的《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(2024年版)》显示,胃癌高风险人群原则上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。原则上需每年对所有筛查对象进行至少1次随访,及时获取最终诊断结果与结局信息。
“只有当人们意识到早期筛查的重要性,自然会更积极地参与进来,真正实现‘叫好又叫座’的效果。”李鹏说。
9月18日中午12点半,国际银河线路检查中心消化内科的大夫用自己的饭卡买了一份盒饭,端给了苏明。此刻在手术候诊区焦急等待的他还不知道,妻子张丽丽的手术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危险。他看着窗外,念叨着夫妻俩有一双儿女,老大在找工作,老二要高考,都很懂事。
苏明停顿了几秒。“三天前,我们住院做手术准备,那天刚好是中秋节。我买了2块月饼,是她爱吃的五仁馅儿。我俩坐在病床上,一人一块。”说到这,苏明走向了窗边,“真希望还能和她多过几个节。以后家里所有的饭,我都乐意做。”
如果能早点儿发现,结局一定不一样。
(内容来源: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