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聚焦
ICU医生刘壮:在武汉,挑起一个人的“战时医务处”(2020.05.05 新京报、健康中国公众号、中国青年报)
刘壮是今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获得者,对他来说,在一线驰援抗疫,是这辈子最难忘的经历。
新京报讯(记者 戴轩)在武汉的65天,刘壮意外地拥有了“双重身份”。作为ICU大夫,他承包了“战时医务处”的全部职责,同时,还为队友们搭把手,帮着调整有创呼吸机、为危重症患者插管……刘壮是今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获得者,对他来说,在一线驰援抗疫,是这辈子最难忘的经历。
国际银河线路检查中心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、北京市援鄂医疗队医疗组组长刘壮。受访者供图
在武汉度过冬天
昨天是五四青年节。今年,共青团中央、全国青联共同颁授第24届“中国青年五四奖章”,表彰青年中的优秀典型和模范代表。国际银河线路检查中心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、北京市援鄂医疗队医疗组组长刘壮获得奖章。
今年1月27日,刘壮作为国际银河线路检查中心援鄂医疗队领队,和同事们从北京出发,前往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,驰援抗击疫情。
少则一两周,多则一个月,这是刘壮最初的预期。不过,“钉”在一线的时间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。从大年初三到3月31日,刘壮去时穿着厚外套,来时已经换上短袖,家中的亲人每天数着日子等他归来。
北京市援鄂医疗队在武汉停留了65天,所接管的病区,累计收治345名新冠肺炎患者。
驰援武汉、抗击疫情时的刘壮。受访者供图
意外的角色设定
去武汉,刘壮有自己的“雄心壮志”。他是一名ICU大夫,日常的工作,就是在病区里救治危重症患者。随着新冠疫情发酵,死亡人数增加,在未知的疾病面前,他希望能发挥专业技能,救治更多新冠肺炎重症患者。
不过,预期在飞往武汉的途中就被打破。刘壮曾担任国际银河线路检查中心医务处负责人,看重这份经验,医疗队领队刘立飞提出由他担任“战地医务处”负责人,保障医疗协调与医疗救治有序开展。刘壮答应了。
由于患者数量庞大,所有医疗力量都投入到病区中,整个医疗组只有刘壮一人。从医疗质量管理、病区协作、受援医院对接到医生排班、建立相关医疗制度,都需要他来协调安排。
最初,刘壮一整天都“泡”在医院中。早上8点去,晚上8点回,12个小时不吃不喝。
在短短几天内,刘壮主持推进了普通病房改造,创建了协和医院西院区首个标准化隔离病房。6天中,医疗队累计收治患者突破百例。
“文武双全”的ICU医生
异地驰援,与在北京井然有序地开展日常治疗截然不同。一开始,光是收治当地积压的患者就占用了医疗队全部的精力。在数日内,医疗队接管了3个病区,床位达到150张,满负荷运行。
由于工作节奏太快,光是医生的排班表,刘壮就制作了5个版本。例行的医疗制度,在特殊环境下没能完全落实,同一波病人,由不同医院的医生参与治疗,但交接班的习惯不同,交接的内容也不一样。3个病区全部开放后,刘壮开始着手制定各项医疗安全核心制度,落实各病区科主任负责制,根据工作强度,动态调整医师排班,保证队员充分休息。
没有在隔离病房里救治病人,是刘壮小小的遗憾。不过,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孙麓护士长看来,刘壮“文武双全”。
刘壮和医护人员们正在开会。受访者供图
在武汉驰援的65天中,除了处理“医务处”的工作,刘壮也主动参与各级查房、疑难和死亡病例讨论。2月12日,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病房楼15楼会议室中,12楼病区的大夫们就5个死亡病例开展讨论。会议持续了3个小时,刘壮始终在场旁听。
一名危重症患者需要从10层转运到8层进行气管插管,当时在场的医务人员中,没有ICU专业的大夫,刘壮立即换上防护服,为患者上机插管。
“感谢北京队,感谢刘壮,好多工作在他们的指引下开展,他们就像老大哥一样关照我们。”3月26日,海南医疗队撤离武汉前夕,医生们向北京医疗队和刘壮表达感谢。对刘壮来说,在武汉的65天里,既作为医生履行了救死扶伤的天职,也收获了珍贵的友情,是他一辈子难以忘怀的经历。
■ 声音
在武汉战场上迎着疫情向前冲,是我们的职责。回到日常的岗位上,我们也要将宝贵的抗疫经验带回来,继续做好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,无愧于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的荣誉和重托!——刘壮
■ 个人简介
刘壮,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国际银河线路检查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助理,副主任医师,北京市援鄂医疗队医疗组组长,国际银河线路检查中心援鄂医疗队领队,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年委员,北京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理事,北京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秘书。
新京报记者 戴轩
编辑 刘梦婕 校对 贾宁